跳到内容

跳到目录

仁慈——上帝非常重视的品质

仁慈——上帝非常重视的品质

在日本,有一个年轻人跟一个老人家学习圣经。老人家是个从外国派来的传道员,来了日本不久,日语还不是很好,但他每星期都探访这个年轻人,跟他讨论圣经。年轻人对圣经很好奇,提出许多问题,老人家总是带着友善的笑容,仁慈而耐心地回答他。老人家温和仁慈的态度深深打动了这个年轻人。

这个年老的传道员待人仁慈,这不但给年轻人留下深刻的印象,也令他很想认识圣经这本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书。他想:“如果圣经能够令一个人那么仁慈和有爱心,我就真的应该学习学习。”仁慈的确很有力量,能够触动人心,胜过千言万语。

上帝赋予人的特质

我们对亲人表现仁慈,是很自然的事。在英语,“仁慈”(kindness)的一个基本意思是“源于亲属关系的感情”。不过,仁慈其实是一种源于上帝的特质。耶稣说,他的天父不但仁慈地对待爱他的人,甚至对忘恩负义的人他也善待。耶稣鼓励他的门徒效法天父,仁慈地对待所有人。他说:“你们必须完全,就像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样。”(路加福音6:35;马太福音5:48

上帝按着自己的形像造人,所以人有能力反映上帝的各种特质,其中一种是仁慈。(创世记1:27)因此,我们能够像上帝那样,对所有人仁慈,包括亲属以外的人。圣经指出,仁慈是圣灵(上帝发出的动力)所产生的一种美好特质。(加拉太书5:22)所以,我们加深对造物主的认识,亲近他,就能培养仁慈。

仁慈不仅存在于人类的本质当中,也是上帝十分看重的特质,难怪上帝吩咐我们“要以仁慈相待”。(以弗所书4:32)他也提醒我们,“不要忘记好客之道”。(希伯来书13:2)在原文中,“好客”的字面意思是“仁慈地对待陌生人”。

今天,世上许多人都不仁慈和忘恩负义,我们真的能够逆流而上,仁慈地对待别人甚至陌生人吗?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?说到底,为什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仁慈这种特质呢?

上帝极为重视的特质

使徒保罗说要仁慈地对待陌生人之后,就说:“有人乐意款待客人,不知不觉就款待了天使。”如果你有机会款待天使的话,你会有什么感觉呢?请留意,保罗提到的人是“不知不觉”地款待了天使的。换句话说,如果我们习惯仁慈待人,对素未谋面或者不大认识的人也表现仁慈,我们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福分。

大多数有参考经文的圣经译本,都在希伯来书13:2提到创世记18、19章中关于亚伯拉罕和罗得的记载。这两章经文记述,亚伯拉罕和罗得接待的陌生人原来是天使,那些天使向他们分别传达了一些重要的信息。天使给亚伯拉罕的信息是,上帝不久就会实现他的应许,让亚伯拉罕得到一个儿子。至于罗得,天使告诉他,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个城快要被毁灭,并催促他和家人逃生。(创世记18:1-10;19:1-3,15-17

如果你读读以上的经文,就会留意到亚伯拉罕和罗得接待的,都是路过的陌生人。在古代的习俗中,人们觉得自己有责任款待出远门或路过的人,不管对方是亲友还是陌生人。后来,上帝颁布的摩西律法也规定,以色列人要照顾侨居本国的外族人。(申命记10:17-19)可是,亚伯拉罕和罗得对陌生人所做的,看来已经超过了律法的要求。他们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善待陌生人,结果得到很大的福分。

亚伯拉罕仁慈地对待陌生人,不单使自己得到一个儿子,还为我们带来福分。什么福分呢?亚伯拉罕和他儿子以撒在实现上帝的旨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,人类的救主耶稣就是在他们的家系中诞生。此外,他们忠心地服从上帝的吩咐,他们所做的事预示上帝会怎样本着爱心,显出分外恩典,为全人类带来拯救。(创世记22:1-18;马太福音1:1,2;约翰福音3:16

这些记载清楚表明上帝期望他所爱的人对人仁慈,也表明在上帝眼中,仁慈这种特质不是可有可无,而是绝不可少的。

仁慈的人更能认识上帝

圣经指出,在我们这个时代,许多人都“忘恩负义,不忠贞,没有亲情”。(提摩太后书3:1-3)无疑你每天都会遇见这样的人。虽然如此,我们也没有理由待人不仁慈。圣经提醒基督徒:“对谁都不要以恶报恶。所有人看为美好的事,要立志去做。”(罗马书12:17

我们应该尽力对所有人表现仁慈。为什么呢?圣经说:“凡有爱心的,都……得以认识上帝。”(约翰一书4:7;哥林多前书13:4)显出爱心的一个方法是待人仁慈。我们待其他人仁慈,就能加深对上帝的认识,而这会使我们活得更快乐。耶稣在“登山宝训”中说:“以仁慈待人的人多么有福啊;上帝也要以仁慈待他们!心地纯洁的人多么有福啊;他们要看见上帝!”(马太福音5:7,8,《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》)

当你在某些情况下不知道该说什么或做什么时,说仁慈的话,做仁慈的事,肯定错不了

让我们看看亚纪的经历。亚纪是日本一个年轻的家庭主妇,有两个儿子。由于妈妈突然去世,亚纪得了抑郁症。有时,她的情绪十分低落,不得不看医生。后来,有一家人搬到她家附近。这家人有五个年幼的孩子,父亲最近因为遇上意外而去世,剩下母亲独力抚养孩子。亚纪十分同情他们,于是很努力跟这个寡妇和她的孩子做朋友。她尽力帮助这家人,例如把食物和不合穿的衣服送给他们,只要做得到的她都做了。这使亚纪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。她看出圣经的一句话很有道理,那就是:“施与比接受更快乐。”(使徒行传20:35)亚纪的经历可以说明,要对抗低落的情绪,最好的方法就是仁慈地为别人做点事。

“借给耶和华”

仁慈地对待别人,就等于“借给耶和华”

对人表现仁慈无需花很多钱,也不需要有很多的才干或者体力。一个微笑、一句体恤的话,已经可以令人愉快;帮个小忙、送一份有心思的小礼物,甚至只是排队时表现礼让,也能令人感到温暖。当你在某些情况下不知道该说什么或做什么时,说仁慈的话,做仁慈的事,肯定错不了。文章起头提到的老人家虽然不大会说那个年轻人的母语,但是他仁慈的态度却深深打动了这个圣经学生。由此可见,仁慈大有力量,所以上帝要求敬拜他的人“爱仁慈”。(弥迦书6:8

“良言一句三冬暖。”这句东方的谚语充分说明,小小的仁慈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。我们仁慈待人如果是出于良好的动机,尤其是因为爱上帝的话,就能令自己和对方都感到快乐。即使别人不领情,你的付出也绝不会白费,因为上帝非常重视仁慈这种特质。圣经说,我们仁慈待人就等于“借给耶和华”。(箴言19:17)这么好的一种特质,确实值得我们多找机会向身边的人表现出来。